some people are old at 18 

and some are young at 90 

Time is a concept that human created


 

— YOKO ONO

 

時間如河,我們乘著二十多歲的浪,
信誓旦旦地認為我們還可以闖蕩,
倏忽間,腳步踩到了三十歲的門前,浪潮靜靜褪去,
世界不再只是一場無盡的探險,
而成了一道道等待解答的選擇題。

 

社會的標尺為三十歲標註了各種數字:
穩定的職涯、足夠的存款、組織起一個家的藍圖。
打開社群媒體,看到有人升職、有人結婚生子、有人環遊世界,
而還在尋找方向的自己彷彿落後了,焦慮也悄然生長——
我是不是該跟上別人的步調?

 

可是,時間是最公平的尺度,也是最主觀的體驗。

 

37% 法則告訴我們,在選擇人生的方向時,
最理想的決策點不是盲目前進,也不是無限等待,
而是在探索足夠的可能性後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。



這條法則來自數學中的最佳停止理論(Optimal Stopping Theory),
它揭示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:
當我們嘗試了約 37% 的機會後,
便能對世界有足夠的理解,做出最好的選擇。

 

舉例來說,假設退休年齡為65歲,
一名22歲大學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,
那麼37%的關鍵點便是工作的第16年( (65-22)*0.37=16 )
也就是說,在38歲才是要做要選擇的時候,
在那以前,可以藉由不斷跳槽、反覆摸索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。

 

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
每個人都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說明書。

 

這本說明書,不會寫著「25 歲應該確定未來」,
也不會規定「30 歲一定要成功」。
我們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,不需要參考別人的設計圖。
有人早早找到熱愛的領域,有人願意慢慢摸索,
而這些步調,都無關對錯。

 

所以,別焦慮於當下的不確定,
這一切,都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過程。
選擇的基準,從來不該來自別人的時鐘,而是自己內在的節奏。

 

「莫道桑榆晚,為霞尚滿天。」
別說夕陽已晚,它依舊能將天空染得絢爛。

 

只要對世界保持好奇與勇於嘗試的心態,
我們都還年輕,一切都不算太遲。

 

所以,請放心地去探索,放心地迷路,
當我們回過頭來,會發現,
那些走過的彎路,都是通往理想人生的一部分。
 

 


 

text╱Pei

editor╱ CHU